Monday, December 28, 2015

新研究印證 小胖子易哮喘 (上)



香港不少兒童受哮喘病困擾,須時刻提防病發。最近再有研究印證,哮喘除了受家族遺傳影響,肥胖亦是誘因之一。這項美國科研發現,超重孩童患哮喘風險比正常體重孩子高一成多。過敏科醫生提醒家長,除須注意小孩體重,如有家族病史,應遠離致敏原,以減誘發機率。

胖童心肺負荷較大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超重兒童患哮喘的風險,較正常體重孩童高出16%,癡肥孩子更高出37%。過敏科醫生鄔揚源表示,過去亦曾有多項研究證實,肥胖兒童患哮喘機會的確較高,「原因可能是胖童本身運動量少,加上由於身體較重,心肺功能負荷較大,因而增加誘發哮喘的風險。」鄔醫解生釋。

塵蟎敏感致病

鄔 醫生強調,肥胖不但增加哮喘風險,日後患上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風險亦較高,故家長必須避免小童過胖。另一方面,哮喘主要受家族遺傳影響。香港十四歲學童 約有12%患上此症,鄔醫生指出,大部分哮喘患者均是對塵ë敏感所致,要預防哮喘,最佳方法除了保持適當體重外,還應遠離致敏原。

高危因素

‧家族病史:若父母雙方均有過敏性疾病,下一代患過敏性疾病的機率,例如哮喘、濕疹及鼻敏感等,較平常人高60%至80%。若只是母親患有,小朋友罹患機會較平常人高30%至40%。


‧肥胖:超重兒童患哮喘的風險,比起正常體重者高出16%,癡肥孩子的機率更高出37%。


‧濕疹病童:由於病童的皮膚屏障基因先天出錯,以致皮膚屏障功能出現障礙,外來刺激物經皮膚接觸而刺激免疫系統,引致出現過敏反應,誘發哮喘。小時候患有濕疹的孩童,日後患哮喘機會較其他人高兩至三倍。


‧鼻敏感:鼻敏感是哮喘的先兆,兒童一旦有鼻敏感徵狀,家長便應提高警覺,採取更多遠離致敏原的措施。

.......續




參考資料:  http://hd.stheadline.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December 21, 2015

病情嚴重致失禁 無法工作 不堪濕疹折磨 23歲仔跳樓亡

一名90後雙失青年疑不堪濕疹折磨,昨凌晨趁母親在廚房煲中藥給他期間,從睡房攀窗由25樓飛墮而下,當場慘死。中西醫均指近日天氣轉涼,濕疹患者皮膚更易乾燥及龜裂,一旦接觸致敏原引起痕癢,嚴重者會失眠,令精神十分困擾。


死者賴浚𨥭,23歲,與父母同住豐和邨和安樓25樓一單位。據稱,賴自幼患有濕疹,經常全身皮膚痕癢難忍,近期情況更嚴重,不時失禁影響社交活動,他畢業後沒有工作,一直賦閒在家,最近他接受中醫治療,但病情未見起色。


趁母廚房煲中藥尋死

昨凌晨1時許,大廈保安發現一名男子倒卧和安樓對開地面,頭爆肢折,立即報警,救護員接報到場證實男子死亡。警方登樓調查,尋獲賴的父母確認死者為其兒子。據稱,賴母事發時正在家中為兒子煲中藥,並着兒子先入房休息。

警方調查後相信賴在睡房墮下,並無發現遺書,但相信他因病患困擾而尋死。
皮膚科專科醫生盧景勳表示濕疹患者輕則痕癢,重症者身體有逾九成皮膚受影響,難以治理。兩大成因是角質層薄弱,易乾燥龜裂及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對致敏原有劇烈反應,會嚴重紅腫發炎;常見的外在致敏原為塵蟎及香煙等。

醫生︰病情反覆易氣餒

盧景勳指濕疹患者病情反覆,常感到氣餒,「好似醫嚟醫去醫唔好咁」。其實目前有不少有效的治療方式,包括外用及口服藥,並因應病情,處方使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類藥膏;患者應避免進食煎炸及加工肉類等食物。

中大中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副主任(中醫)林志秀博士表示,濕疹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主要症狀是騷癢,因不易根治而造成壓力,患者要戒食海鮮,尤以有殼為主的食物,如蝦及帶子,亦要戒牛羊及酒類。患者不要以指甲搔抓痕癢處,可以指腹代替,以免出血造成細菌感染流膿。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December 14, 2015

誘人味覺的美食,竟是具殺傷力的致敏武器!



一名中年婦人半天內既吃大閘蟹又吃辣椒,翌日清晨身上即長滿紅疹且痕癢難耐,疑為食物過敏,經急症科醫生診治後,需留院觀察。

滿身紅疹可能還算幸運。美國曾有一名對花生敏感的十五歲的女孩,因與剛吃完花生醬小吃的男友接吻,不幸接觸花生而一命嗚呼。

對有食物敏感患者來說,致敏食物千奇百怪,雞蛋、牛奶、果仁、芝麻、海鮮、牛肉、橙、香蕉、菠蘿、椰菜等等,當中又以對海產如魚、蝦、蟹及果仁如花生、杏仁敏感者最為常見。免疫及過敏病專科醫生解釋:「蝦、蟹的致敏原為其肌肉的蛋白質,魚的致敏蛋白質則存在其血清裡,果仁則有一種稱為storage protein的蛋白質,用以幫助植物儲存營養,這種蛋白質亦同樣會致敏。至於為何這些蛋白質會特別容易令人過敏,直至目前醫學界仍未掌握,估計可能是它們結構上有些特點特別容易刺激免疫系統。」

食物過敏其實是種免疫疾病。引致過敏的物質一般為蛋白質或含醣蛋白,對大部分人無害,但過敏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卻會將之誤認為有害物質。患者一旦接觸這些物質,體內即會產生稱為免疫球蛋白E(IgE)的特殊抗體,並與致敏物質產生反應,繼而刺激人體釋放引發各種症狀的化學物質。「急性食物敏感反應包括出風疹、水腫、呼吸困難、血壓驟降、腹痛、腹瀉、嘔吐等,慢性反應則為出濕疹。過敏症主要由遺傳因素引起,假如母親有過敏症,子女便有四成患病機會,如父母均為過敏症患者,子女患病比率更可高達七成。」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December 7, 2015

加州大學研究提醒貓奴 對貓敏感患青光眼風險多90%

【本 報訊】美國加州大學最近一項研究引起一眾「貓奴」關注,該研究指貓隻身上的致敏物質,可引發人體免疫反應,集中影響視覺神經,增加患上青光眼風險,嚴重可 致盲。本港免疫學專家估計,貓隻致敏原體積較細又較輕,可懸浮在空氣中,眼睛易受刺激引致雙眼反覆發炎,導致罹患青光眼;但眼科專家強調,現時仍未有足夠 數據支持上述論點,臨床上也沒有相關個案,籲大眾毋須憂慮。
人體接觸到致敏物質時,會出現眼痕和打噴嚏等過敏反應。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找來1,678名年齡介乎50至60歲人士,測試面對不同來源過敏反應。結果發現,會對來自貓隻致敏物質出現過敏反應的參加者,罹患青光眼的風險較其他參加者,增加九成。

研究人員認為,貓隻身上的致敏物質擁有某種生物化學特性,可令部份人體內的抗體水平急升,引起過敏反應之餘,抗體更會集中對視覺神經造成影響,繼而增加罹患青光眼的風險。

本港現時於公立醫院求診的青光眼病人有4萬多人。眼科專科醫生袁國禮指出,青光眼於本港屬於常見的眼疾之一,成因包括本身眼部結構有問題、眼部曾受傷、曾 使用含類固醇的眼藥水,以及隨年紀增長眼部肌肉退化等,都可影響眼內壓力,損害眼部神經,導致青光眼,但袁國禮在臨床上卻未曾見過與對貓隻敏感相關的個 案,認為難以憑上述的研究,定下接觸貓隻就會增加罹患青光眼風險的論點,「仲需要更多數據支持」。

醫生:或受致敏物質刺激發炎

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鄔揚源則估計,對貓過敏者因眼睛經常受致敏物質刺激而反覆發炎,或因此增加他們罹患青光眼的風險。他建議,家中放置空氣清新機,或在醫生建議下使用藥物進行脫敏治療,可減少對貓隻的過敏反應。

至於對狗隻過敏又會否影響雙眼健康?鄔醫生指出,貓隻身上的致敏物質,體積較細並較輕,易於空氣中懸浮,接觸到主人雙眼,有可能令眼睛產生過敏反應。不過,狗隻身上的致敏物質較大及重,較少機會接觸主人雙眼。
有份照顧「尖東忌廉哥」的店員英姐指「都好少哄得太埋,而且經常會幫佢梳毛,唔畀啲毛周圍飛,亦唔會太擔心敏感問題」。而家中飼養了8隻貓的 Michael經常利用除塵棒清潔貓毛,他指「為咗照顧啲貓,我��家仲少咗用電腦或睇電視,對眼健康咗」,不會因為研究而覺得擔心。


參考資料:  蘋果曰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uesday, December 1, 2015

濕疹診斷與測試?



濕疹的病徵明顯,在診斷時並不困難,最重要的是找出誘發病症的根源。

濕疹症狀:皮膚癢及乾燥, 紅腫, 龜裂, 損傷(因長期搔癢), 皮膚變厚

過 敏測試 - 在診斷嬰兒和一至兩歲的小童,首先要檢查他們有否食物過敏。有研究指出,約有40-50%的三歲以下患有過敏性皮炎的小童有食物過敏的現像,但在少年和成 年病人較為罕見。 環境致敏原如塵蟎、霉菌和動物毛屑等,和接觸性致敏原如金屬、顏料、防腐劑等亦會引起過敏反應。

下一步驟是證實患者是否有細菌感染的跡像。在患者發病時的皮膚表面抽取部份細菌培養,測試它有否抗藥性。若患者的抗生素藥物劑量不足時只能去除部分細菌,存活下來的會為求生存利用基因轉變等方法產生抗藥性保護自己,故再使用抗生素時則需加倍注意。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November 23, 2015

腸仔火腿午餐肉 濕疹都關佢哋事?






午餐肉、火腿、香腸等醃製加工食物,長期進食除了提高患大腸癌風險外,原來也可以誘發濕疹。皮膚科醫生表示,醃製食品在製作過程中有機會產生「組織胺」成份,令血管擴張及加劇皮膚發炎反應,是誘發濕疹的元凶,故有「濕疹底」人士為健康着想宜減少進食。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皮膚科臨床助理教授陳俊彥表示,臨床上也曾有病人懷疑因大量進食加工醃製食物後,濕疹病情變差的求診個案,多見於參與BBQ或打邊爐等活動後,因吃太多香腸、午餐肉、火腿等加工食物,引致濕疹突然爆發而求診,故建議曾出現此情況的濕疹患者,應少食各類加工食物。

成人濕疹發作成因眾多,很多時難以歸究單一原因,一般由食物敏感引起並不常見,但由加上食物引發除外,患者通常受多個因素影響而發作,「多數病人遇到傷風感冒、發燒、壓力大、唔夠瞓、唔夠休息等,都會令免疫系統失調,容易令皮膚發炎的情況加劇。例如學生要準備公開考試、或上班一族「做Audit(核數)要『趕死線』,每日瞓4、5個鐘,就容易濕疹發作」。

由食物敏感引起的濕疹症狀,多見於5歲以下兒童,陳指,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未成熟,所以有機會對未接觸過的食物出現敏感反應,但隨着年紀漸長,當免疫系統逐漸適應後,通常病情會有改善。常見引起兒童出現濕疹的食物包括奶類、雞蛋、貝殼類海產、魚類及海鮮。醫學界現時有敏感測試,可為患者找出致敏元凶。

市民若懷疑濕疹症狀與食物有關,陳建議可撰寫飲食日記,記錄每日進食的食物,找出可疑食物,然後再與醫生商討是否需要針對一至兩款食物做敏感測試,以便「對症下藥」,預防濕疹復發。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111/1936843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November 16, 2015

食蛇祛風治濕疹痕癢


秋風起三蛇肥,秋冬是食蛇進補好時機。中醫師表示,蛇有祛風、通痹、除濕及溫補四大功效。皮膚乾燥、容易痕癢及患慢性濕疹人士,食蛇有助保養皮膚及減少痕癢。惟體質屬陰虛火旺,如容易口乾、經常睡眠不足者則不宜食蛇進補,以免火上加油,加劇喉嚨痛、失眠等症狀。


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馬俊豪醫師表示,臨床觀察近期開始有不少病人因皮膚痕癢,包括慢性濕疹患者求診,估計因轉季引致病發,不少患者會查詢是否有適合食療推介,他一般會介紹食蛇祛風。


烏梢蛇功效較佳


在中醫角度,皮膚痕癢與風有關。馬指,當身體因壓力大致有肝火或因睡眠不足、大病引致血虛,都會產生「內風」,皮膚會缺乏營養變得乾燥。秋冬乾燥及氣候多風便是「外風」,若身體同時受「內風」及「外風」侵襲,當「外風」牽動「內風」,皮膚就會出現痕癢症狀,此類人士特別適合食蛇祛風。患上慢性濕疹亦適合食蛇止痕,與急性濕疹患處會十分痕癢、有滲液不同,慢性濕疹患者常見有皮膚乾燥、脫皮、患處呈淡紅色等症狀。

食肆常用作炮製蛇羹、蛇湯等食物包括烏梢蛇、白花蛇,其中烏梢蛇性質較平和,適合各類人士進食。烏梢蛇尤其祛風功效較佳,多用於皮膚乾燥、痕癢或容易敏感人士上。至於白花蛇藥性偏溫,比較適合關節慢性發炎、四肢痹痛等人士,有通痹及改善痹痛等症狀效用。


更年期、腎病者不宜


至於蛇羹、蛇湯、蛇肉及蛇酒等其實性質分別不大,功效視乎蛇的品種。馬指要留意酒有活血通絡的藥效,故蛇酒特別適合體質虛寒兼慢性關節炎患者,如經常四肢冰冷、異常怕凍等人士。皮膚病患者包括患濕疹,不宜飲蛇酒,以免皮膚血管擴張而加劇痕癢,建議受皮膚痕癢困擾的人士,可一星期食蛇一至二次,另不妨煲「烏蛇止癢湯」祛風、潤膚止痕。

礙於蛇含有豐富蛋白質,痛風症及腎功能差的病人均不宜食用。另外,蛇肉屬溫補食物,若體質屬陰虛火旺,即平日容易有口乾、睡眠不足、發熱、口腔潰瘍等症狀,常見於經常捱夜、更年期女性,都應避免食蛇,否則會加劇相關症狀,帶來失眠、喉嚨痛等問題。感冒未痊癒人士也不宜食蛇,會影響康復。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111/1936819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November 9, 2015

小朋友潤唇膏專題 (Part 2)





 
 
 
 
巿面上一些標榜天然或organic的潤唇膏,是否較適合小朋友?

一般兒童都可以使用天然或有機成分的潤唇膏,但對於患有敏感症的小朋友,應避免使用含有草本成分的潤唇膏。植物油或草本精油雖天然,但未必表示百分百安全,不排除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對不同成分有不同反應,部分人對植物油成分會特別過敏,接觸性皮炎大多數是由植物油所引起的。亦有一些精油接觸氧氣產生化學作用,所衍生的過氧化氫物(hydroperoxides)含有致敏物質,因此選購天然或有機成分的潤唇膏需注意。



有沒有一些潤唇膏的成份(例如可食用),可以作為家長參考呢?
又或有哪些成份不可以購買給小朋友呢?

引起過敏的致敏原有多種,普遍來說,都應盡量避免購買有人造香味、色素及含防腐劑成分的潤唇膏給小朋友,有機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此外,護膚品常用的人造防腐劑如 methylparabenpropylparaben,有機會引起皮膚、眼睛痕癢等過敏反應

兒童唇部皮膚幼嫩及較薄,使用普通凡士林(並不是凡士林潤唇膏)便可防止唇部爆拆。

 

若小朋友唇部爆拆,有沒有其他唇部保護方法呢?

小朋友唇部爆拆,應多喝水補充身體水分,亦可食用含維他命CE及鋅的食物,如蔬果、魚類、小麥胚芽等,可防止皮膚乾燥,並有助修復皮膚。

 鄔揚源 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paper.smp.singta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
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uesday, November 3, 2015

小朋友潤唇膏專題 (Part 1)



家長替小朋友購買潤唇膏時,應注意甚麼地方?

家長替小朋友購買潤唇膏時,應選擇沒有香味及含防腐劑的產品。即使一些產品標明嬰兒及兒童適用,又或者「低敏」、「無添加」等字眼,都不代表產品會減少用後出現過敏的機會。


潤唇膏會否引起小童唇部敏感呢?

一般的潤唇膏都含有致敏成分,如香料、色素及防腐劑等,有機會引致小童唇部產生敏感,出現痕癢、脫皮、紅腫等症狀。在一般的情況下,嬰兒不需要特別使用潤唇膏,如出現乾燥或爆拆,使用凡士林便可。


若小朋友本身患有敏感症,家長在購買潤唇膏時是否需要特別留意呢?

若小朋友本身患有敏感症,家長在購買潤唇膏時需要特別留意,應選擇沒有香味及不含防腐劑的產品,以免刺激唇部引起過敏。此外,要因應小朋友的致敏原,避免選擇含該種致敏成分的產品,例如小朋友對動物成分過敏,應避免選用含羊毛脂成分的潤唇膏。()


鄔揚源  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paper.smp.singtao.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uesday, October 27, 2015

哮喘藥的種類



氣管發炎是哮喘病發的主要因素,所以,消炎藥物是治療哮喘的重要方法。

吸入性類固醇藥
因長期發炎哮喘患者的氣管會續漸地受到損壞,嚴重時肺功能會受到永久性的影響。有消炎功效的吸入性類固醇可以防止氣管出現慢性損壞。

氣管舒張劑
能放鬆肌肉、防止氣管收窄。氣管舒張劑可分2類:

1) 短期-立即舒緩氣管收窄問題,如果哮喘突然發作或運動前可以利用此藥舒緩病情,以及預防氣管收窄;
2) 長期-可維持12小時的功效,需跟類固醇藥並用。

抗白三烯素藥
白三烯素可引起氣管嚴重發炎和收窄。現有的抗白三烯素藥物對輕微哮喘病人而言,具有效預防作用,尤其是因運動或接觸致敏原引發的反應;此外,對於亞士匹靈過敏哮喘的患者亦份外有效。

脫敏治療
除藥物外,哮喘患者亦必須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哮喘發作,譬如胃酸倒流患者便要利用抑壓胃酸的藥物,過敏性哮喘病人要減少接觸致敏原如塵蟎和動物等。若病人的敏感情況需要,可考慮使用脫敏治療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uesday, October 20, 2015

健康與免疫系統



 
 
 如果細菌能成功侵入身體,免疫系統的前線士兵便會立刻作出回應。這種稱為先天免疫功能(先天免疫力)的系統包括粒性細胞(粒細胞),巨噬細胞(巨噬細胞)和其白血細胞能迅速辨別微生物,將其吞噬消化或釋放毒素殺死。


抗菌過程中免疫細胞會釋放一些稱為白介素(細胞因子)的有機化合物。白介素有很多不同種類,用途包括增強免疫細胞功能,招攬其他免疫細胞和引起發炎。有一些病菌能抵抗先天免疫功能,譬如肺結核細菌被巨噬細胞吞噬後不單只能繼續生存,還能在細胞內繁殖,將細胞當作避難所。


這類情況便需要動用後防士兵。這種稱為後天免疫功能(獲得性免疫)的系統包括T和乙淋巴細胞,T細胞能直接或輔佐其他細胞將病菌消除,而乙細胞則負責制造抗體。淋巴細胞有特異性,每一個細胞只能辨認一種微生物。






參考資料: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October 12, 2015

逾60%洗髮產品 含濕疹元凶  致敏防腐劑MI及MCI 外國籲禁用

最近被指為濕疹元凶、遭世界權威醫學組織呼籲禁用的兩種防腐劑MI和MCI/MI,據《蘋果》統計,本港四大零售連鎖店出售的573款個人護理用品中,多達六至八成洗髮水和護髮素含有該兩種防腐劑。有專科醫生指,近兩年求診病人中,有六成對MI或MCI敏感,情況嚴重,患者應停用有關產品。


英國皮膚科醫生協會兩周前警告,近年常用的防腐劑MI和MCI/MI,致敏比率正急速上升,恐會引致皮膚過敏或濕疹大爆發,呼籲禁用。英國皮膚過敏協會會長奧頓更指,目前已有近10%患者對該兩種物質過敏。

沙宣及潘婷有份

MI是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MCI/MI(或稱Kathon CG)則是由MI和MCI(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甲基氯異噻唑啉酮)混合而成。

《蘋果》記者分別到調景嶺的百佳、惠康、萬寧及屈臣氏四大零售連鎖店,查看573款個人護理產品的成份標籤,包括洗髮水、護髮素、沐浴露、潔手液及大眾化的皮膚護理產品。結果發現,近四成產品含有MI或MCI;三成無標示成份,如強生(Johnson&Johnson)、碧柔(Biore)等;三成不含該兩種防腐劑。

其中,洗髮用品最普遍使用MI和MCI,在133款洗髮水和79款護髮素中,多達62%含有關成份,包括大眾熟悉的品牌如Clairol(草本精華)、Head& Shoulders(海倫仙度絲)、Pantene(潘婷)、Rejoice(飄柔)、Vidal Sassoon(沙宣)等;另有17%無標示成份,即合共有六至八成含有MI或MCI。

沐浴露、潔手液、護膚用品(如潤膚露、面霜、面膜等)含MI或MCI的比例雖低於三成,但卻有四成產品無標示成份。其他日常用品如濕紙巾、染髮劑、油漆等,都會使用MI和MCI。
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鄔揚源指,近兩年的求診病人中,有六成對MI或MCI敏感,「好多都係女士,塊面敏感,呢個情況五、六年前好少見」。他解釋,MCI其實與MI差不多,只是多了氯而已,「大部份對MI敏感嘅人,同時都會對MCI敏感」;而這兩種物質的化學結構,又與甲醛相似,故被當成防腐劑使用。

如脫皮應即停用

皮膚科專科醫生陳衍里也表示,根據臨床診斷,近年皮膚過敏患者有增加,而且不少都與護髮產品有關,「部份病人頭皮痕癢,通常係最近用咗染髮劑,或者係換咗洗頭水,不過做完皮膚測試,又搵唔到致敏源」;而現時本港的皮膚敏感測試,一般不包括MI和MCI/MI。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呼籲,濕疹或皮膚過敏患者不要使用含MI或MCI的產品;市民使用後如出現脫皮或紅腫等徵狀,也應即時停用。他指,濕疹及過敏是免疫系統疾病,若人體經常接觸致敏物質,有可能激發免疫系統反應,「原本冇(濕疹)都變有」。

除了MI和MCI/MI外,鄔揚源醫生表示,還有很多不同化學物質會致敏,例如以往常用的防腐劑Paraben,自發現可令人過敏後,部份廠商才停用,更推出標榜「不含Paraben」的產品,但「其實只係用咗MCI/MI取代」。




 
參考資料: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October 5, 2015

嚴重過敏性皮炎需要口服消炎藥



嚴重過敏性皮炎的患者,單獨使用外塗藥物難以控制病情。一般來說,他們的免疫系統已是極度過敏,而血液內的IgE抗體相當高,如局部外塗藥物無效時,須使用口服藥物治療。

口服類固醇可有效地減輕皮炎,不過早前提及,類固醇並非適合長時間使用對於過敏性皮炎嚴重者,可短暫服用口服類固醇控制病情,停藥後或會出現反彈現象,或有需要用另類免疫藥物取代。以下是兩種持有較多醫學數據支持的另類免疫藥物:


1.          Azathioprine硫唑嘌呤
2.          Cyclosporine(環孢靈素)

Azathioprine較適合小童,它的藥力稍慢,通常812星期才發揮效力。初時可跟類固醇一併使用,當Azathioprine開始見效時,便會停用類固醇藥物。一般而言,Azathioprine在服用612個月時已達致70%80%的療效,若患者持續服用較長時間(約12年)後,病情受到控制時便可轉用局部類固醇藥物。

Cyclosporine是抗排斥藥物,通常12個星期便可發揮藥性,可是Cyclosporine的費用不單昂貴,副作用亦比較多,如影響腎功能、血壓等,停用時亦可能有反彈現象。


 
 
 
參考資料: <<了解過敏症>>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September 21, 2015

過敏症高危因素

1.     遺傳
第一個可以影響過敏症產生的重要因素是遺傳。有不少嬰兒出世時已有過敏症家族史,大約有30%嬰兒的父母(至少一方)或兄弟姊妹是過敏症患者。



完全沒有家族過敏史的嬰兒,約有10%在長大後患有過敏症;若父或母患有過敏症,或是兄弟姊妹有過敏症,這名嬰兒患上過敏症的可能性已經提高至30%;若父母雙方同是過敏症患者,其嬰兒將來有過敏症的機會超過一半。

2.     飲食習慣
第二個因素是飲食。在60年代的研究已發現,若嬰兒是喝牛奶的話,他患上濕疹的可能性增加七倍;70年代的研究亦指出,使用牛奶配方餵哺嬰兒,將來患濕疹和氣管過敏的機會較用母乳餵哺的嬰兒高;至於近年的研究發現,以普通配方餵哺的嬰兒比母乳餵哺的患有過敏症的可能性增加三倍;亦有研究顯示,以普通配方餵哺初生至四個月大的嬰兒,日後患有哮喘的機會亦較高。

總括來說,餵哺母乳最少四至六個月的嬰兒,及在初生至四個月不餵食其他食物,包括嬰兒配方和其他固體食物,可減少嬰兒日後有敏感和哮喘的機會。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September 14, 2015

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哮喘

氣管發炎是哮喘病發的主要因素,所以,消炎藥物是治療哮喘的重要方法。

吸入性類固醇藥
因長期哮喘患者的氣管慢慢地受到損壞,嚴重時肺功能會受到永久性的影響。因此,有效的消炎藥可以防止氣管出現慢性損壞。
 
氣管舒張劑
以放鬆肌肉、防止氣管收窄。

氣管舒張劑可分2類:
1.          短期-立即舒緩氣管收窄問題,如果哮喘突然發作或運動前可以利用此藥舒緩病情,以及預防氣管收窄。

2.          長期-可維持12小時的功效,跟類固醇藥並用。有數據指出,若長期單獨使用氣管舒張劑反而令氣管發炎的情況惡化,最終增加哮喘的死亡率。

抗白三烯素藥
一般患者在過敏性哮喘發作時,白三烯素便會釋放出來。換言之,遏止白三烯素便可舒緩哮喘病情。現有的抗白三烯素藥物對輕微哮喘病人而言,有效預防作用,尤其是運動或接觸致敏原引發的反應

藥物以外的治療
除藥物外,哮喘患者亦必須了解是什麼原因導致哮喘發作,譬如胃酸倒流患者便要利用抑壓胃酸的藥物,過敏性哮喘病人要減少接觸致敏原如塵蟎和動物等若病人的敏感情況嚴重時,亦可考慮使用脫敏治療減輕病情。

運動有助身體健康?
有些運動並不適合哮喘患者特別是空氣污濁、天氣寒冷或乾燥時份,患者都應該避免做運動,減少吸入寒冷和乾燥的空氣,減低哮喘病發的機會。

然而,醫生會建議哮喘病人做帶氧運動,尤其是游泳,因為游泳不單可增強心肺功能,更可幫助患者調節呼吸。但十分可惜,研究發現游泳池的氯氣會令哮喘和鼻敏感病情惡化,故患者應盡量使用泳灘或沒有氯氣的泳池了。

參考資料: http://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面對面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uesday, August 25, 2015

“無菌”空間 寶寶愈易過敏?




 10年前SARS襲 港,奪去近300人性命,全城立即提高衛生意識。回望今天,不少市民依舊架起「病毒雷達」,在公眾場合遇上有人打噴嚏或咳嗽,會本能地掩着口鼻彈開數丈 遠。很多爸媽更替寶寶築起「全天候保護罩」,消毒搓手液、口罩、濕紙巾像隨身法寶,避免孩子受病毒入侵。



可是,再多的保護,也不能保證孩子百毒不侵,究竟是爸毒變得愈來愈窮兇極惡?
醫學界中有一「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我們身體內的免疫系統本來要負責防禦病毒或細菌的入侵,可是現世代的孩子成長環境愈來愈清潔,他們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外來的細菌或 病毒,免疫系統發揮不了保衛的作用,反而誤將馮京當馬涼,向外來的沒害物質進攻,引發過敏。




錯攻無害物質
根據香港過敏協會的資料顯示,香港的過敏症流行病率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鼻敏感、濕疹、食物過敏和哮喘的病患率都在上升。難道爸媽為孩子阻擋病毒徒勞無功,甚至增加孩子患上過敏症的風險?

 
香港醫學會會長、兒科專科醫生謝鴻興表示,根據統計及觀察所見,愈來愈多小朋友出現敏感症,尤其是在已發展國家,病例遠多於發展中國家,在同一地區,居於城市與鄉村的孩子比較,前者病例亦較多。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鄔揚源醫生指出,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無害外來物質所產生的不正常反應、炎症,就好像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身體內的組織及器官。

他 解釋免疫系統的功能是對抗外來病毒、細菌,過去衛生環境較差,人體內易長有寄生蟲及細菌,而免疫系統就是要抑制寄生蟲和細菌,不過當衛生環境日漸改善,人 體接觸到外來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亦減少,免疫系統就會對一些本來無害的致敏原,如蛋白、花生、塵蟎、花粉、小麥、黃豆、昆蟲、水產海鮮等出現過敏。他舉 例說從前日本很多人患有肺結核傳染病,後來民眾逐漸關注個人及環境衛生,至70、80年代,日本人染病的比率才大幅減少,但與此同時,患有過敏症的人士較 昔日多。





進食吞口水 細菌即落肚
可見極度衛生的環境未必對孩子的健康最有利,有可能誘發各種過敏症。再者,家長亦沒可 能為孩子打造無菌環境。謝鴻興指出,「剛初生的嬰兒一出生時,腸道處於無菌狀態,但只要他一進食,甚至吞一啖口水,已經吃了一些細菌下肚。不過,這些菌不 一定有害,也可以是益菌」。他又指人體身上存在很多細菌,病毒、細菌可說是無處不在。



多菌環境非壞事
鄔揚源表示,香港人煙稠密,又處於傳染病高危的亞熱帶地區,人們難避免接觸病毒。孩子處於多細菌、病毒的環境中其實並非壞事,因為根據資料顯示,香港出現過敏症的比率,在全球排名屬中間位置,遠低於英、澳等已發展國家。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August 24, 2015

嬰兒牛奶過敏引致濕疹-嬰兒濕疹與牛奶過敏



Alfred在出世的首三個月用母乳喂哺,約在兩個月大時開始出現濕疹症狀。轉用奶粉後,濕疹情況惡化,到了六個月大時,他的濕疹蔓延至面部、身體、手腳部位。痕癢的濕疹更影響他的情緒,幸好尚未開始進食固體食物,比較容易處理病情。



Alfred可轉用低敏奶粉,排除對牛奶過敏的問題,然後再教導他的父母如何護理他的皮膚,通常會在兩星期內便可痊愈。



不過,當Alfred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因他已經對牛奶過敏,最好先試每種新食物兩至三日,觀察他的皮膚情況有否轉變。如情況惡化,便須立刻停食此種食 物,然後做測試確定。待一至二年後再次進行測試,觀察他對牛奶過敏是否已經消失,如是便可再嘗試飲奶。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有花生、雞蛋、其他果仁和貝殼 類等。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August 17, 2015

5%港童食物敏感 外出用膳小心

每20名港童就有1人食物敏感,並有增加趨勢,食肆卻毋須在餐牌標示致敏成分,孩子出外用膳隨時無命。



有醫生指逾半數病人都在食肆用餐後發病;有加拿大回流的港童吃了一小口叉燒包,即出現氣喘及嘔吐,才知叉燒包混有奶粉,自此外出用餐都要為女兒自備食物,卻受盡白眼,其母慨歎本港對過敏患童支援不足。

李太育有一名15歲女兒,10多年前由加拿大返港居住,惟女兒對多種食物敏感,故不論於外出進食及求學,均帶來諸多不便。李太稱,女兒對牛奶、雞蛋、魚、冬菇、矮瓜等多種食物敏感,需隨時攜帶「救命針」以防萬一。






叉燒包混奶粉 即打「救命針」

她表示,女兒移居香港數月後一次飲茶,吃了一口叉燒包,即時出現氣喘及嘔吐等過敏反應,才知道「叉燒包原來會加入奶粉製造」。

李太即時帶同女兒到附近醫務所求診,並要求醫護人員為幼女注射自攜的「救命針」,但醫生卻誤打於自己手上,幸而女兒於20分鐘後情況好轉,無性命危險。

李太自此外出進餐都先自備女兒食物,擔心餐廳食物會令女兒過敏,卻受盡白眼:「問餐廳(侍應)可否不加入致敏食物,對方會嫌麻煩,叫我們到別處吃,但加拿大的餐廳卻會理解。」



餐廳嫌患者麻煩 受盡白眼

她慨歎,不但本港餐廳嫌患者麻煩,大部分學校亦無就食物過敏兒童提供足夠支援,令患童家長需左撲右撲才覓得合適學校,而女兒現時就讀的學校因曾有學童食物過敏休克送院,安排護士駐校,處理一旦發生的食物過敏情況。

本港每100名14歲以下兒童當中,就有約5人對至少1種食物有過敏反應。身兼香港過敏協會主席的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副顧問醫生何學工表示,食物過敏最快可於5至8分鐘內奪命,幼童進食後出現風疹、面腫、嚴重咳嗽、喘氣等3、4個過敏症狀,應即時求醫。



個案趨增 最快5至8分鐘奪命

何醫生及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鄔揚源均指,近年本港食物過敏情況均有增加趨勢。

鄔揚源相信食物過敏案增加是因為公眾對此認知加深所致,而臨床所見整體有逾半個案均是於餐廳進食後出現過敏反應而求醫。他說:「香港食物種類較廣泛,接觸得到的食物、調味料亦較多,(臨床)需要更多時間去找出患者食物過敏的致敏原。」

消委會發言人稱,現時食肆出售的即食食物不受食物標籤監管,不需提供即食食物的成分;又認為連鎖快餐店所用的原材料及製作方法較穩定及容易控制,若要於食肆推行致敏物標籤,可先由連鎖快餐店做起,在餐牌標明致敏成分。

食安中心稱,會密切留意國際上對要求食肆標明食物中是否含有致敏成分的情況,並適時檢討食物標籤的要求。


























參考資料: www.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uesday, August 11, 2015

New Rules for Food Allergies (2)

Blood tests that measure immunoglobulin E (IgE) antibodies are very often misinterpreted, experts say. Having IgE antibodies to specific foods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a person will have an allergic reaction when eating the foods. Skin-prick tests are more predictive, but they, too, measure IgE "sensitization," which may not result in an actual reaction. The report estimates that 50% to 90% of presumed allergies are not, in fact, allergies.

Still, many parents whose children have had a bad reaction to one food are anxious to know if they should avoid other foods, too, so they ask doctors to test many foods and avoid them to be safe. "

We get patients referred to us all the time who have been placed on very restrictive diets. They may be off 10 or 20 foods," says Dr. Sampson. "We go through a full evaluation and it turns out they are allergic to only one or two."

It's especially hard to pinpoint a true food allergy in young children with eczema, since they make IgE antibodies to many foods. "If you did 100 food tests, all 100 would be positive. That's what we see from patients coming in from around the country," says David Fleischer,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ediatrics at National Jewish Health in Denver, which specializes in allergy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a study published online i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this fall, a review of 125 children evaluated for food allergies and eczema at National Jewish in 2007 and 2008 found that over 90% of the foods they were avoiding were returned to their diets after food challenges.
The guidelines also recommend against using intradermal tests, in which a potential allergen is introduced deep under the skin, and skin-patch tests, a larger version of skin pricks, to diagnose food allergies. And they note that there is little scientific data to support a long list of other tests for allergy assessments, including hair analysis, facial thermography, which detects heat patterns and histamines in the skin, and immunoglobulin G tests, which purport to measure hypersensitivity to 100 or more foods at a time.

Melinda Beck at HealthJourna






Reference information: www.allergy.hk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Monday, August 10, 2015

New Rules for Food Allergies (1)


Fewer Children May Be Diagnosed as Doctors Told Not to Rely Solely on Standard
Skin and Blood Tests


Parents who have eliminated foods from their children's diets based on allergy tests alone may find that some are safe to eat after all.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issued the first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food allergies Monday, saying that blood or skin tests aren't sufficient when making a diagnosis.


An allergy should be suspected if someone has a reaction within minutes or hours of eating a food,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Physicians should then take a detailed medical history, conduct a physical exam and confirm the allergy with a skin-prick test, in which tiny drops of the suspected allergen are pricked into the skin, usually in the forearm, to see if red wheals form. None of those steps is definitive by itself, the recommendations say, which will likely to lead to fewer diagnoses.


For a correct diagnosis, "it takes a combination, and in some cases an oral food challenge," in which patients are exposed to tiny amounts of the suspect food under close medical supervision, says Hugh A. Sampson, director of the Jaffe Food Allergy Institute at Mount Sinai Medical Center in New York and one of the authors.


The guidelines, published this week in 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are aimed at resolving wide discrepancies i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food allergies among allergists, dermatologists, gastroenterologists, pulmonologists and emergency physicians, as well as pediatricians and internists. More than 30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federal agencies and patient groups were involved in the report, which was in the works for two years.


The research company Rand Corp. contributed a review of scientific studies.
Roughly 4% of children under age 18—about three million—reported having food allergies in 2007, an 18% increase from 1997, according to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ilk, eggs, peanuts, wheat, soy, fish and shellfish are the most common culprits, although more than 170 other foods have been reported to cause allergic reactions. Symptoms can range from eczema and hives to asthma, inflammation of the esophagus, diarrhea, vomiting and life-threatening anaphylaxis, in which major body systems quickly shut down.


The prevalence of food allergies has been difficult to gauge because of different standards in diagnosing and a proliferation of tests being marketed to doctors. Some tests have not been scientifically validated, experts say, and some doctors lack the expertise to interpret those that have been. The report did not state that kids were being misdiagnosed, but it did note that erroneous diagnoses could affect their nutritional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
Melinda Beck at HealthJournal






Reference information: www.allergy.hk
The information aims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Anyone reading it should consult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rely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Monday, August 3, 2015

如何減低嬰兒患過敏症風險?

 
母親的疑問
很多媽媽都想知道,懷孕期戒口能否減低嬰兒患過敏症的風險?
其實,目前仍未有數據支持母親在懷孕期進食高致敏原食物(如牛奶、雞蛋、花生和海鮮等)會增加嬰兒過敏症風險的說法;但是在餵哺母乳期間若嬰兒已患有濕疹問題,同時又證實對牛奶或雞蛋等過敏,媽媽若要繼續餵哺母乳便應該盡量減少進食這些食物了。
至於需要用配方的嬰兒,特別是高危嬰兒,最好選用高度水解配方;曾有研究用高度水解配方餵哺初生至四個月的高危嬰兒,相比用牛奶配方,結果發現:
 過敏問題-74% 減少至32%
 濕疹問題-31% 減少至14%
 哮喘問題-37% 減少至13%
 腸胃過敏-20% 減少至5%
高危嬰兒在初生到四至六個月大時餵哺不同配方,日後患過敏症的機會各有不同。
配方
結果
牛奶配方
風險增加
大豆配方
風險增加
低敏配方
風險最低,分高度水解和部份水解。未有過敏症的高危嬰兒可用部份水解配方減低過敏風險
母乳
部份母親或會將自己所吃的食物致敏原經母乳傳給嬰兒,不過在高危嬰兒四至六個月大前完全餵哺母乳,患過敏的風險則大大降低。
 
參考資料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