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3, 2019

急性風癩 數分鐘奪命

今年關注組織以俗稱「風癩」的蕁麻疹為主題。組織指,本港一半以上人口有一種或多種過敏,其中蕁麻疹是常見的敏感症狀,急性蕁麻疹更可在數分鐘內奪命,呼籲大眾勿輕視其嚴重性。

「世界過敏週」香港統籌陳偉明表示,蕁麻疹是常見的過敏症,因皮膚內的血管擴張使滲透性增加,形成似蚊叮蟲咬的腫塊,經常反覆發生,可以自行消退,但嚴重時可以令患者在幾分鐘內喪命。

陳指,蕁麻疹佔大多為急性,病人接觸到致敏原引發。假若蕁麻疹發生在較深層部位的血管時,皮膚會腫脹加厚,形成血管性水腫,嚴重可引起呼吸困難及過敏性休克,常因救援不及,在5至10分鐘內會失去知覺及生命。因此,市民不應輕視蕁麻疹的嚴重性。

他續指,慢性蕁麻疹可持續最少6周或以上,每日或間歇性發作,且可持續數年,一般需由專科醫生評估,查找相關免疫系統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球病變等,計劃避免誘發因素措施及配合藥物治療。

過去治療蕁麻疹主要靠避免致敏原及服食抗敏藥,陳指現時有提供無睡意新藥、提升藥物劑量及採取免疫系統調節藥物進行脫敏治療,讓過敏者逐步接觸無害致敏原,令身體慢慢適應它。他提醒,時刻為皮膚保濕,可以減低致敏原入侵的機會。

新療法助脫敏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教育及訓練委員會主席鄔揚源指,患者除了要忍受敏感帶來的痛苦,亦要面對社會岐視,他舉例,美國有航空公司不讓對花生敏感的乘客上機;亦有本地家長去信要求老師關注子女敏感情況,結果被要求轉校。他希望藉「世界過敏週」教育大眾認識此病,減少對患者的歧視。








參考資料: Yahoo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December 9, 2019

公院缺“過敏專科” 病人求診無門

【大公報訊】記者朱樂怡報道:公立醫院不設成人過敏專科,有嚴重過敏病患者表示,獲私家醫生確診需隨身帶備緊急藥物“救命針”,但到公院配藥時,竟因為“無呢科(過敏科)”而被拒轉介,要自行查詢多個部門後才獲處方藥物,頓感求診無門。香港過敏協會昨日指出,公院兒科設過敏專科,但病人于成年後便求診無門,希望香港聘請海外專才,增加過敏專科醫生。
過敏病人遭拒絕轉介
麥女士於六年前食了兩粒花生糖,引致“封喉”,求診後發現患有花生過敏,她其後雖已戒口,但濕疹變得更嚴重。她到公院求診,但“治標不治本”,只獲處方藥物紓緩濕疹症狀,卻未能找出病因。她自行到私家診所接受血液測試,發現原來是對很多物質有過敏反應,包括洋葱、蒜頭、蘋果及塵蟎等,令濕疹病情加劇。
私家醫生根據麥女士的檢測報告,診斷她屬嚴重過敏,隨時有過敏性休克,或引致呼吸困難等風險,故寫信轉介她到公立醫院配備“腎上腺素注射器(救命針)”,以作不時之需。但公院竟稱沒有過敏專科,拒絕轉介,麥女士自行查詢多間醫院後,終於在四個月後,獲一間公院的內科醫生處方藥物。
一醫生服務117萬人
香港過敏科學會主席李德康表示,過敏專科通常提供脱敏治療,雖然不能令病症斷尾,但可令過敏症在隔十多年後才翻發。不過,本港現只有八名兒童過敏醫生及兩名成人過敏專科醫生,平均一名過敏科醫生要服務117萬人口,大幅落後其他地區如日本、菲律賓及澳洲等。
兒子患有嚴重過敏的香港過敏協會會長林紅稱,本港公立醫院設有兒童過敏專科,一向有為兒子提供營養飲食的建議,但兒子現已16歲,未知18歲後可轉介至哪一科繼續監察病情,感到彷徨。
李德康建議,當局聘請海外專才,並增強培訓專業醫護人員,爭取達至過敏醫生對人口比例維持在一比十萬,即至少16名兒科過敏醫生及54名成人醫生,以改善本港過敏症的醫療服務。


資料來源:takungpao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November 25, 2019

公立醫院缺成人過敏專科 病人感徬徨

【本報港聞部報道】香港過敏協會發現目前公立醫療服務,缺乏成人過敏症病人專科支援。成人過敏症病人,特別是有過敏性休克風險,只可向私家醫療服務求診,經濟困難者則求診無門。由於目前公立醫院並沒有過敏專科,讓有過敏性休克風險的病人診治,成人過敏病人成爲醫療人球,或需於其他專科繼續接受非過敏專科治療,令病人徬徨無助。


病人當人球 不停遭轉介
在近期向該會救助個案中,一名嚴重過敏症病人,由公立醫院皮膚科被轉介到另一公立醫院的内科,但卻被拒收,理由是該醫院沒有過敏專科醫生,當病人查詢其他醫院過敏專科資料時,卻被告知要自己致電各醫院查詢。

過敏兒長大後難找支援
香港過敏協會昨日表示,有多項過敏症的病人,需要造訪不同專科,例如同時患有濕疹、鼻敏感、眼過敏的病人便分別要造訪皮膚科、耳鼻喉科和眼科,非常浪費病人時間和政府資源。即使這些症狀都是同一個病因,基本上可由過敏專科醫生一拼處理。香港現時約有5%兒童患有過敏症,雖然現時公立兒科有提供過敏科服務,但現時政府並沒有設立成人過敏專科診所。這些過敏兒童長大後,如何繼續得到適當治療令很多家長擔心,香港過敏協會明白這問題非一朝一夕可解決,但希望政府可以儘快進行處理。

為改善目前情況,香港過敏科醫學會近期撰寫一份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包括聘請海外的專才、重新調配資源、建立至少兩間兼有多個專職醫療人才的過敏中心去提供領導服務,以及爭取達致過敏科對人口比例維持1比10萬。這至少需要16名兒科過敏科醫生及54名成人過敏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Friday, November 15, 2019

專科醫生僅兩名 成人過敏症求診難

本港對過敏症病人支援不足,全港只有2名成人過敏症專科醫生,即1名醫生要為280萬名成人服務,公立醫院更缺乏成人過敏專科診所,成人過敏症病人一般只可向私家醫療服務機構求助,若經濟不能負擔,便變成求診無門,情況令人關注。
自小患有濕疹的麥女士曾於2011年食了2粒花生糖,發生嚴重過敏,幾乎死亡。麥女士自此發現患有嚴重過敏症,對多種蔬果、果仁過敏,需要配備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自助注射器。
患者曾遭公院拒門外
她指,私家醫生根據其檢測報告,安排她配備「救命針」以防因過敏而休克死亡,並將她轉介至公立醫院內科,惟公院內科以沒有過敏專科醫生為由,拒絕接收,折騰超過4個月後,她才成功於公院內科取得「救命針」。
香港過敏科學會主席李德康醫生指,公立醫療服務完全忽略對成人過敏病人的支援,病人未能配備過敏性休克的藥物,隨時有生命危險,醫療服務資訊亦缺透明度,醫生即使發現過敏性休克病人,亦不清楚可以轉介到哪一間醫院的部門。
李續指,現時全港只有8名兒童過敏醫生及2名成人過敏專科醫生,即平均1名過敏科醫生要服務117萬人口,而若以成人人口計算,比例更達1比280萬。他建議,本港應至少建立2間過敏中心提供服務,並達至過敏科對人口比例維持在1比10萬,即至少需要16名兒科過敏醫生及54名成人醫生。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1926933/%E5%B0%88%E7%A7%91%E9%86%AB%E7%94%9F%E5%83%85%E5%85%A9%E5%90%8D%20%E6%88%90%E4%BA%BA%E9%81%8E%E6%95%8F%E7%97%87%E6%B1%82%E8%A8%BA%E9%9B%A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Wednesday, October 23, 2019

過敏症專科醫生嚴重不足 醫患比例1比280

香港公立醫院過敏專科服務供不應求,尤其對成人過敏症病患缺乏專科支援。一項研究更顯示,現時香港只有2名成人過敏症專科醫生,等同1名醫生要為280萬名成人服務,而現時內科醫護人員普遍缺乏治療過敏患者知識,延誤救援時間。

麥小姐在2011年時意外發現自己對花生過敏,此後過敏情況一發不可收拾,輾轉求醫之下,經私家醫生檢測發現自己患上多種食物過敏,對果仁及部分蔬果均過敏,令人擔憂。醫生將她轉介至公立醫院內科,惟醫院以沒有過敏專科醫生為由拒絕接收,令麥小姐深感求診無門,徬徨無助。麥小姐表示,醫生根據檢測報告,安排她配備「腎上腺素注射器(救命針)」,以防因過敏而休克,但公立醫院缺乏相關資源,直至4個月後才成功取得「救命針」。

香港過敏科學會主席李德康指出,現時香港只有8名兒童過敏醫生及2名成人過敏專科醫生,平均1名過敏科醫生要服務117萬人口,而若以成人人口計算,醫患比例更達1比280萬。他批評香港過敏科服務大幅落後其他亞洲地區,形容情況「離晒譜」。

李續指,過敏兒童會漸漸長大,擔憂他們長大成人後需要的醫療服務會有更大的隱患。他建議香港聘請海外專才,並增強專業醫護人員的培訓,爭取達致過敏科對人口比例維持在1比10萬,即至少16名兒科過敏醫生及54名成人醫生,以改善香港過敏服務及專業發展基礎。

                         
         過敏病患會配備「腎上腺素注射器(救命針)」,以防因過敏而休克。





參考資料: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1017/bkn-20171017152746986-1017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hursday, October 10, 2019

小朋友潤唇膏專題 (Part 2)



  

巿面上一些標榜天然或organic的潤唇膏,是否較適合小朋友?

一般兒童都可以使用天然或有機成分的潤唇膏,但對於患有敏感症的小朋友,應避免使用含有草本成分的潤唇膏。植物油或草本精油雖天然,但未必表示百分百安全,不排除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對不同成分有不同反應,部分人對植物油成分會特別過敏,接觸性皮炎大多數是由植物油所引起的。亦有一些精油接觸氧氣產生化學作用,所衍生的過氧化氫物(hydroperoxides)含有致敏物質,因此選購天然或有機成分的潤唇膏需注意。



有沒有一些潤唇膏的成份(例如可食用),可以作為家長參考呢?
又或有哪些成份不可以購買給小朋友呢?

引起過敏的致敏原有多種,普遍來說,都應盡量避免購買有人造香味、色素及含防腐劑成分的潤唇膏給小朋友,有機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此外,護膚品常用的人造防腐劑如 methylparaben、propylparaben,有機會引起皮膚、眼睛痕癢等過敏反應。

兒童唇部皮膚幼嫩及較薄,使用普通凡士林(並不是凡士林潤唇膏)便可防止唇部爆拆。


若小朋友唇部爆拆,有沒有其他唇部保護方法呢?

小朋友唇部爆拆,應多喝水補充身體水分,亦可食用含維他命C,E及鋅的食物,如蔬果、魚類、小麥胚芽等,可防止皮膚乾燥,並有助修復皮膚。

 鄔揚源 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







參考資料: singtao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September 23, 2019

小朋友潤唇膏專題 (Part 1)



家長替小朋友購買潤唇膏時,應注意甚麼地方?

家長替小朋友購買潤唇膏時,應選擇沒有香味及含防腐劑的產品。即使一些產品標明嬰兒及兒童適用,又或者「低敏」、「無添加」等字眼,都不代表產品會減少用後出現過敏的機會。


潤唇膏會否引起小童唇部敏感呢?

一般的潤唇膏都含有致敏成分,如香料、色素及防腐劑等,有機會引致小童唇部產生敏感,出現痕癢、脫皮、紅腫等症狀。在一般的情況下,嬰兒不需要特別使用潤唇膏,如出現乾燥或爆拆,使用凡士林便可。


若小朋友本身患有敏感症,家長在購買潤唇膏時是否需要特別留意呢?

若小朋友本身患有敏感症,家長在購買潤唇膏時需要特別留意,應選擇沒有香味及不含防腐劑的產品,以免刺激唇部引起過敏。此外,要因應小朋友的致敏原,避免選擇含該種致敏成分的產品,例如小朋友對動物成分過敏,應避免選用含羊毛脂成分的潤唇膏。()


 
 
 
 
參考資料:  SingTao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hursday, September 12, 2019

濕疹診斷與測試





濕疹的病徵明顯,在診斷時並不困難,最重要的是找出誘發病症的根源。


濕疹症狀:皮膚癢及乾燥, 紅腫, 龜裂, 損傷(因長期搔癢), 皮膚變厚

過敏測試 - 在診斷嬰兒和一至兩歲的小童,首先要檢查他們有否食物過敏。有研究指出,約有40-50%的三歲以下患有過敏性皮炎的小童有食物過敏的現像,但在少年和成 年病人較為罕見。 環境致敏原如塵蟎、霉菌和動物毛屑等,和接觸性致敏原如金屬、顏料、防腐劑等亦會引起過敏反應。

下一步驟是證實患者是否有細菌感染的跡像。在患者發病時的皮膚表面抽取部份細菌培養,測試它有否抗藥性。若患者的抗生素藥物劑量不足時只能去除部分細菌,存活下來的會為求生存利用基因轉變等方法產生抗藥性保護自己,故再使用抗生素時則需加倍注意。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August 26, 2019

新聞專題 輕則出疹 重則死亡 5%港童患食物敏感 料續升



不少市民某程度受到食物敏感困擾,通常輕則出疹,重則可致命。現時估計本港約有5%兒童為食物敏感患者,通常在3歲前發病,海外更有研究指中度至嚴重濕疹兒童,出現食物敏感的機率較正常兒童高2至4倍。香港過敏協會料本港食物過敏症的患病率會持續上升,該會建議政府加強社會過敏診療服務。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對一般人進食沒有問題的食物,產生不正常的免疫系統反應。這些過敏反應:包括出疹、面部及舌部腫脹、呼吸困難、頭暈和血壓降低,其反應可以是輕微,但也可以是十分嚴重和引致死亡。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兒科專科醫生莊俊賢指出,食物敏感與其他過敏疾病有密切關聯,例如濕疹和哮喘等,因此如屬過敏體質,患病風險更高;亦有海外研究顯示,如兒童本身患有濕疹,患食物敏感的機率較一般高2至4倍。
濕疹童過敏較正常高4倍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食物過敏症的患病率一直在增加,尤其在已發展的國家。食物過敏患者,更可同時患有多種過敏症,例如濕疹、哮喘和過敏性鼻炎(鼻敏感)。常見的食物致敏源有:花生、堅果、魚、甲殼類海產、牛奶、雞蛋、小麥、大豆和種子(通常是芝麻)。
家長古太形容6歲幼子是過敏症患者,出生不久已患濕疹、哮喘及鼻敏感等症狀,3歲時更發現對花生嚴重過敏,日常進食及返學均會特別小心,尤其留意食物中會否含有花生;曾試過被餐廳職員看成「怪獸家長」,被視為對子女過分緊張、麻煩等。古太續稱,兒子每日上學都要隨身攜帶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自動注射器,以防嚴重食物過敏發生休克反應時,可自行緊急注射。
協會指近年全球患食物過敏人士數字上升,醫學研究除着重找出致敏原因,對治療食物過敏的口服免疫療法也日漸進步,冀將來更多食物過敏人士能得到適當治療。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hursday, August 15, 2019

致敏食物從小吃 食得多可減過敏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夢縈)食物過敏是一種不正常的免疫系統反應,輕則出疹,重則面部及舌部腫脹、呼吸困難,甚至可引致休克及死亡。現時全港約有5%兒童患食物敏感,隨着港人飲食西方化,患者人數逐步上升。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指出,港人「頭號」過敏食物是甲殼海產,其次是堅果,愈少食愈容易致敏,建議家長讓未有食物敏感的子女,自小進食高致敏食物。
香港過敏協會表示,現時約有5%香港兒童有食物敏感,每年消耗數千劑「救命針」,而且患者人數持續增多。外國的研究發現,患有中度至嚴重濕疹的兒童,出現食物敏感的機會率比正常兒童高兩倍至4倍。
協會指出,部分患者於成年後不藥自癒,但一般發生於蛋白質過敏患者身上,而花生堅果類過敏者,僅兩成能自癒,其餘八成患者終身受食物過敏困擾。
甲殼海產最易令港人過敏
另一關注組織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會長、兒科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指出,港人最易對甲殼海產過敏,其次是堅果、花生。
他解釋,過敏通常發生於患者較少食用的食物,兒時開始食用,則不易敏感;花生堅果等食品,很多人幼時食過,相隔一段時間再吃,或會有敏感反應。
何學工建議,1歲以下未有食物過敏的幼兒,家長在引入固體食物時,可嘗試讓幼兒食用常見的過敏食物,成長後較不容易患嚴重食物過敏。孕婦如本身無食物過敏,懷孕期亦不需對有關食物戒口。
本港4間航空公司現時都未有提供不含花生及堅果的膳食,過敏協會及過敏科醫學會批評,航空公司對待過敏乘客的政策仍有改善空間。

■香港過敏協會表示,香港現時約有5%兒童患有食物敏感。 香港文匯報記者趙夢縈  攝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July 22, 2019

5%兒童食物過敏 嚴重可致命 組織倡無敏餐牌及訓練教職員

本港約5%兒童有食物過敏症,最常見致敏源為花生、牛奶和大豆等,不慎進食相關食品會有出疹和呼吸困難等反應,如處理不當,嚴重時可引致死亡。香港過敏協會顧問莊俊賢則指,部分有食物過敏人士需要隨身帶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自動注射器(圖),在嚴重食物過敏發生休克反應時注射,但市民一般都不大認識。

協會也期望餐廳可提供「無敏餐牌」給過敏人士選擇;而學校也應制訂過敏性休克處理指引,並給予教職員合適訓練,以應付相關情況發生。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5%E5%85%92%E7%AB%A5%E9%A3%9F%E7%89%A9%E9%81%8E%E6%95%8F-%E5%9A%B4%E9%87%8D%E5%8F%AF%E8%87%B4%E5%91%BD-%E7%B5%84%E7%B9%94%E5%80%A1%E7%84%A1%E6%95%8F%E9%A4%90%E7%89%8C%E5%8F%8A%E8%A8%93%E7%B7%B4%E6%95%99%E8%81%B7%E5%93%A1-16870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Friday, July 12, 2019

港媽嘆社會認知不足

【本報訊】古太一家無敏感病史,但6歲的兒子卻屬於過敏體質,曾患輕度濕疹和哮喘。她憶述,兒子3歲時,有一次欲將沾滿麻醬的腸粉餵給他,但他未有食用,麻醬亦僅接觸到嘴唇,豈料之後他的嘴唇紅腫如「孖膶腸」,求診後證實兒子對花生敏感。
教師不懂打「救命針」
古太表示事後仍心有餘悸,「好彩冇逼佢食」,自此亦更加注意食物成份。但她感嘆大眾對食物敏感的風險認知不足,外出用膳時危機處處,連侍應亦不清楚食物成份中是否有花生,繼而傳達錯誤訊息令兒子屢次險誤食,幸好暫未發生嚴重問題。她現在會先為兒子試食,確認食物不含花生才讓兒子食。

古太亦安排兒子隨身攜帶「救命針」以防萬一,但她坦言學校教師曾指不懂使用怕生意外,為此表示憂慮,後來幸得過敏協會協助向校方講解使用方法,才獲校方承諾有意外時會為古太兒子打「救命針」。她指,試用過「救命針」後,認為操作方法對一般人而言十分簡單,希望政府加強向大眾宣傳食物敏感的嚴重性,提高社會認知和警覺,減少患者面對食物敏感的風險。

資料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410/20652802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June 24, 2019

濕疹家族兒童 食物敏感高危


食物敏感困擾不少港人,最常見對花生、堅果及牛奶等食物過敏,一般症狀包括出疹、痕癢及舌頭腫脹,嚴重可致休克甚至死亡。本港估計現有約5%兒童為患者,通常在3歲前發病,若患濕疹或有家族敏感病史為高危。有醫生指,公眾對食物敏感的認知不足,建議政府加強推廣無敏餐單。

食物敏感由免疫系統失誤引起,患者身體誤認特定食物為有害物質,引起痕癢、出疹、舌頭腫脹等過敏反應,嚴重者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休克或致死。常見的致敏食物包括花生、堅果、魚類、甲殼類海產、牛奶、雞蛋、小麥及大豆等,政府已經要求預先包裝食物在標籤上列明有關食物成份。

全球各國有1%至10%人口患各類食物敏感,而本港估計約有5%兒童患者。食物敏感最常在3歲前首次發病,然後以驗血及皮膚點刺試驗等方法確診,之後透過食物激發測試確認致敏量。

餵母乳四個月減患病風險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兒科專科醫生莊俊賢指,食物敏感與其他過敏疾病有密切關聯,如濕疹和哮喘等,故屬過敏體質、或有家族敏感病史的人有較高風險患食物敏感。他引述海外研究,指兒童若患濕疹,患食物敏感的機率比一般高兩至四倍。他指,要減低子女患食物敏感的風險,婦女可餵哺母乳至少四個月,並在幼兒約六個月大時,試在餐單加入常見的致敏食物,或能助免疫系統正確辨別食物;但孕婦懷孕時戒口無助減低幼兒患食物敏感風險。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會長、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表示,患者如因誤食而有暈眩、神志不清或初期休克迹象,應立即注射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在患者大腿外側輕按「救命針」按鈕並維持十秒,注入的腎上腺素可令患者五分鐘內蘇醒,並藉此爭取時間送院接受治療。但他指,大眾對食物敏感的認知不足,即使患者隨身攜帶「救命針」,旁人也未必懂得使用。

他建議政府加強公眾對食物敏感的認知,並推動餐廳及航空公司制訂無敏餐單,及要求學校應制訂過敏性休克處理指引,教授教師正確操作「救命針」。



莊俊賢(右)指兒童若患濕疹,患食物敏感的機率比一般高兩至四倍。何家朗攝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兒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hursday, June 13, 2019

食物敏感機率 濕疹童高4倍

食物敏感患者一旦接觸致敏原,輕則痕癢、重則可致休克,專科醫生指,近年有研究顯示,若兒童有中度至嚴重濕疹,患上食物敏感的機會較正常兒童高2至4倍。現時有新一代過敏測試,幫助識別患者致敏原。團體希望社會大眾關注食物敏感,需要時為患者提供適當協助。
古太幼子現年6歲,出生已患有濕疹、哮喘和鼻敏感,1歲時曾喝花生湯,之後出現風癩,但家人未有為意。直到3歲,一次家人前往茶樓用膳點了腸粉,沾了含花生的醬料後放到幼子唇邊,他立時表示不願進食,一段時間後嘴唇腫脹成「孖膶腸」,前往醫院確診嚴重食物敏感。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兒科專科醫生莊俊賢表示,根據以往調查,香港約有4至5%的兒童患食物敏感,嚴重者接觸少至1粒花生已可誘發症狀,包括痕癢、出疹、面部或舌部腫脹,甚至引致呼吸困難和過敏性休克。他指,食物過敏者或同時患濕疹、哮喘及鼻敏感,有海外研究顯示,若18歲以下兒童患有中度至嚴重濕疹,患食物敏感機會比正常兒童高2至4倍
新血液測試 助識別特定致敏原
現時診斷食物過敏可透過病史、皮膚點刺試驗等,莊稱,新一代血液測試可檢驗蛋白質本身性質,辨別特定致敏原,同時幫助患者及早了解日後病發機會,並建議家長應及早讓幼童逐漸接觸不同類型食物,長遠可減低致敏機會。香港過敏協會副主席吳碧儀續說,患者日常進食易因欠缺標示,誤點致敏食物,呼籲食肆及航空公司註明餐單成分。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May 27, 2019

本港食物敏感人數趨上升 濕疹童敏感機率較一般童高4倍

有醫生指食物過敏可從小預防,但公眾對過敏認知不足。
香港過敏協會今日介紹本港食物過敏情況,指出港人受到不同程度的過敏困擾,而醫管局數據更顯示患食物敏感人數有上升趨勢。協會表示,1歲以下濕疹患者或有家族敏感病史是患食物敏感的高危一族。有醫生指食物過敏可從小預防,但公眾對過敏認知不足,建議政府增強教育,例如推廣餐廳無敏餐單。
協會指出,食物敏感與濕疹和哮喘等過敏疾病有關,有研究顯示,如兒童本身患有濕疹,患上食物敏感的機率比一般高2至4倍。濕疹患者因皮膚表層失去應有的天然保護功能,若接觸到致敏源食物,身體會認為是外來物質並引致過敏反應。而食物敏感患者則由免疫系統失誤引起,患者身體誤認特定食物為有害物質。

本港食物敏感常見的致敏原包括花生、堅果、甲殼類海產、牛奶、雞蛋、小麥及大豆等,政府已要求預先包裝食物在標籤上列明有關食物成份。若家長想診斷子女是否對食物有敏感,可透過病史、皮膚點刺試驗、驗血及食物激發測試。

本港估計約有5%兒童患者,食物敏感最常在3歲前首次發病。為減低子女患上食物敏感的風險,協會建議家長可餵母乳至少4個月,在6個月大起開始餵食不同常見的致敏固體食物,增加對不同食物抵抗力。同時留意幼兒進食時的身體變化,表面反應包括出疹、口舌腫脹等。協會強調,懷孕時或餵母乳期間戒口,無助預防幼兒患食物敏感的風險。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May 20, 2019

食物過敏可致命港醫生籲正視

香港過敏協會希望市民增加對食物過敏的認識,及關注過敏患者的需求,政府亦可制訂措施協助患者。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會長何學工醫生表示,全球受食物過敏影響的人數高達一成,常見食物致敏原有:花生、堅果、魚、甲殼類海產、牛奶、雞蛋、小麥、大豆、種子(通常是芝麻)。他續說,食物過敏不易治療,嚴重過敏者除了日常要避免進食致敏食物外,更需要隨身攜帶腎上腺自動注射器(俗稱救命針),嚴重食物過敏導致休克反應時,可自行緊急注射。但市民一般對救命針認識不足,尤其兒童嚴重食物過敏患者,在學校發生緊急情況時,更沒有已接受相關訓練的教師或職員能提供協助。


食物過敏患者家長古太說,6歲幼子對花生的過敏指數是正常人的300倍,外出用餐時都會詢問食物是否含有花生。一般人不清楚食物過敏的嚴重性,會覺得她太緊張,是「怪獸家長」。幼子每天上學都要帶上兩支救命針,但學校老師稱未受專業訓練怕生意外,後來經過敏協會安排醫護人員向校方講解食物過敏知識,校方終承諾有危急情況時會為其打救命針。


何學工建議母親餵母乳至少4個月,並在6個月大起開始餵幼兒不同種類固體食物,有助減少患上食物過敏機會。他又澄清,母親懷孕或餵母乳期間戒口無助預防幼兒食物過敏。


香港過敏協會副主席吳碧儀表示,在日常生活中,食物過敏患者並不容易在一般餐廳得到有關食材的資料,許多餐廳也不允許食客自行攜帶食物進內,令患者根本無法出外用餐,甚至無法參與朋友聚會,影響其社交生活。


何學工建議,政府推動餐廳及航空公司制訂無敏餐單,及立法要求生產商於食物包裝警告所含的常見致敏原,推動學校制訂過敏性休克處理指引,並給予教職員合適訓練。現時僅5間公立醫院治療成人及兒童過敏,他期望政府可以提供足夠而恰當的過敏診療服務。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April 22, 2019

濕疹者較易患食物敏感 社會認知不足應從小預防

香港過敏協會今日介紹本港食物過敏情況,指出港人受到不同程度的過敏困擾,而醫管局數據更顯示患食物敏感人數有上升趨勢。協會表示,1歲以下濕疹患者或有家族敏感病史是患食物敏感的高危一族。有醫生指食物過敏可從小預防,但公眾對過敏認知不足,建議政府增強教育,例如推廣餐廳無敏餐單。

協會指出,食物敏感與濕疹和哮喘等過敏疾病有關,有研究顯示,如兒童本身患有濕疹,患上食物敏感的機率比一般高2至4倍。濕疹患者因皮膚表層失去應有的天然保護功能,若接觸到致敏源食物,身體會認為是外來物質並引致過敏反應。而食物敏感患者則由免疫系統失誤引起,患者身體誤認特定食物為有害物質。

本港食物敏感常見的致敏原包括花生、堅果、甲殼類海產、牛奶、雞蛋、小麥及大豆等,政府已要求預先包裝食物在標籤上列明有關食物成份。若家長想診斷子女是否對食物有敏感,可透過病史、皮膚點刺試驗、驗血及食物激發測試。

世界過敏組織定本月7日至13日為「世界過敏周2019」,本港估計約有5%兒童患者,食物敏感最常在3歲前首次發病。為減低子女患上食物敏感的風險,協會建議家長可餵母乳至少4個月,在6個月大起開始餵食不同常見的致敏固體食物,增加對不同食物抵抗力。同時留意幼兒進食時的身體變化,表面反應包括出疹、口舌腫脹等。協會強調,懷孕時或餵母乳期間戒口,無助預防幼兒患食物敏感的風險。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April 15, 2019

5%港孩食物敏感嚴重可致死! 醫生籲學校訂指引教老師打「救命針」

不少港人受不同程度的食物敏感困擾,一般症狀包括出疹、痕癢及舌頭腫脹等,但嚴重可導致休克甚至死亡,患者不應掉以輕心。本港現時估計有約5%兒童為食物敏感患者,通常在3歲前發病,若患濕疹或有家族敏感病史更加高危。有醫生指,公眾對食物敏感的認知不足,建議政府加強推廣餐廳無敏餐單,並要求學校制訂過敏性休克處理指引。
食物敏感由免疫系統失誤引起,患者身體誤認特定食物為有害物質,引起過敏反應,包括痕癢、出疹、舌頭腫脹,嚴重者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有休克和死亡的風險。食物敏感常見的致敏原包括花生、堅果、魚類、甲殼類海產、牛奶、雞蛋、小麥及大豆等,政府已要求預先包裝食物在標籤上列明有關食物成份。
世界過敏組織將本周定為「世界過敏周2019」,並以食物敏感為主題。全球各國有1%至10%人口患各類食物敏感,而本港則估計約有5%兒童患者,但成人患者數量則欠相關統計。而食物敏感最常在3歲以前首次發病,然後以驗血及皮膚點刺試驗等方法確診,並進一步透過食物激發測試確認致敏量。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兒科專科醫生莊俊賢指出,食物敏感與其他過敏疾病有密切關聯,例如濕疹和哮喘等,因此如屬過敏體質、或有家族敏感病史,患食物敏感的風險更高;亦有海外研究顯示,如兒童本身患有濕疹,患上食物敏感的機率比一般高2至4倍。
莊指,要減低子女患上食物敏感的風險,婦女可餵哺母乳至少4個月,並在幼兒開始食用固體食物時(通常約6個月大時),嘗試在他們餐單加入常見的致敏食物,或能協助免疫系統正確辨別食物;但孕婦懷孕時戒口卻無助減低幼兒患食物敏感風險。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會長、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表示,如食物敏感患者誤食致敏食物後出現休克跡象,應立即注射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但大眾對食物敏感的認知不足,即使患者有隨身攜帶,緊急情況下旁人未必知道如何使用「救命針」急救。加上一般餐廳少有詳列食物材料,亦增加患者誤食導致病發的風險。
何指,政府應加強公眾對食物敏感的認知,並推動餐廳及航空公司制訂無敏餐單,進一步立法要求生產商在食品包裝上列出所有可能致敏成份,以保障患者安全。而兒童有較大機會誤食致敏食物,學校亦應制訂過敏性休克處理指引,及訓練教師正確操作「救命針」。
古太一家本身並無敏感病史,但6歲的兒子卻屬於過敏體質,曾患輕度濕疹和哮喘,兒子3歲時更因接觸腸粉麻醬後引起嘴唇紅腫,其後確診對花生敏感。古太自此深感大眾對食物敏感和其後果認知不足,外出用膳時危機處處,必須事先詢問食物是否含有花生,但有時連店員也不知食物是否有花生成份。
古太亦安排兒子隨身攜帶2支「救命針」以防萬一,但她坦言,學校老師曾指不懂使用怕生意外,為此表示憂慮,後來幸得過敏協會協助向校方講解使用方法,才獲校方承諾有意外時會先為古太兒子打「救命針」。古太希望政府能加強向大眾宣傳食物敏感的嚴重性,提高社會認知和警覺,以減少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危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hursday, April 11, 2019

港人患食物敏感趨上升 濕疹者較一般人高4倍

從醫管局在使用過敏治療數字可推測,香港人患食物敏感數字有上升趨勢。今月7日至13日為世界過敏周2019,香港過敏協會表示,直系親屬、1歲以下患中至嚴重濕疹是患食物敏感的高危一族,當中從小患濕疹者比一般人患食物敏感更高3至4倍;而其實食物過敏可從小預防,惟香港社會對過敏意識不足,促請政府多管齊下增加社會過敏意識。

協會解釋,濕疹與食物過敏有相互關係,因濕疹患者皮膚表層失去應有的天然保護功能,若接觸到致敏源食物,身體會認為是外來物質並引致過敏反應。若初期治療不理想,更有機會引發哮喘及鼻敏感。要預防幼童食物敏感,協會建議可餵母乳至少4個月,在6個月大起開始餵不同固體食物,增加對不同食物抵抗力。協會澄清指,其實懷孕或餵母乳期間戒口無助預防幼兒食物敏感。

香港常見食物致敏源包括牛奶、雞蛋、花生、甲殻類海產。若家長想診斷子女是否對食物有敏感,可透過病史、皮膚點刺試驗、驗血及食物激發測試。此外,幼兒患食物敏感未必能清晰表達,家長需留意他們進食時的身體變化,表面反應包括出疹、口舌腫脹等,非表面如喉嚨痛、不斷喝水、喉嚨感到辛辣等。

古太的兒子確診嚴重花生過敏,外出進食、上學都要格外小心,惟港人對食物過敏意識低,連她去餐廳仔細問清食物成分都被當成「怪獸家長」。她亦要求學校教職員在兒子有需要時替他打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惟職員以無足夠訓練及指引為由拒絕。

協會又稱,政府應多推廣食物敏感的認識,包括促請推動餐廳及航空公司設計無敏餐單、立法要求生產商在食物包裝警告所含的致敏源,推動學校制訂過敏性休克指引,及提供訓練予教職員。現時僅5間公立醫院治療成人及兒童過敏,協會建議政府增加相關醫療服務。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濕疹童患食物敏感機會較正常童高4倍 醫生拆解高危食物致敏源

食物敏感不容忽視,輕則出疹,重則可致過敏性休克、死亡。香港過敏協會表示,本港約有5%兒童有食物敏感,高危食物包括花生、牛奶、雞蛋等,海外研究更指中度至嚴重濕疹兒童,出現食物敏感的機會率比正常兒童高2至4倍。協會料本港食物過敏症的患病率會持續上升,倡議政府加強社會過敏診療服務。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對一般人進食沒有問題的食物,產生不正常的免疫系統反應。家長古太形容,其現年6歲的幼子是一個「過敏人」,初生不久便有濕疹、哮喘及鼻敏感等問題,3歲時更證實對花生嚴重過敏,日常外出進食及上學都會格外小心,尤其關注食物中會否含有花生。惟她憶述,曾遭食肆職員當成「怪獸家長」,被批過分緊張、麻煩等。


古太續稱,幼子每天上學都需要隨身攜帶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注射器,以防嚴重食物過敏發生休克反應時,可自行緊急注射。她說,曾要求學校教職員在兒子有需要時為他打「救命針」,但教職員以自己並非醫護人員及憂慮不熟識指引為由推搪。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兒科專科醫生莊俊賢表示,約有5%的香港兒童有食物敏感,多屬有過敏性體質,食物過敏患者一旦接觸敏感食物,可引致出疹、面部及舌部腫張、呼吸困難、頭暈和血壓降低,若情況嚴重,可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常見的食物致敏源包括

  • 花生
  • 堅果
  • 甲殼類海產
  • 牛奶
  • 雞蛋
  • 小麥
  • 大豆
  • 種子(通常是芝麻)


莊指出,食物過敏者可同時患有濕疹、哮喘及鼻敏感等多種過敏症,並引述海外研究指出,患有中度至嚴重濕疹的兒童,出現食物敏感的機會率比正常兒童高2至4倍。他解釋,濕疹者的皮膚保濕能力較差,遇上發炎情況時,皮膚表面組織或遭破壞,不慎接觸食物致敏源,身體會誤認有關食物為外來有害物質,當患者再次進食該類食物,便有機會出現過敏反應。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會長、兒科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稱,西方國家食物過敏症的患病率於過去二、三十年間持續增加,而港人的飲食習慣亦傾向西化,料本港食物過敏的患病率亦會持續上升。


香港過敏協會副主席吳碧儀期望,大眾可正視食物敏感問題,建議政府提供足夠的過敏診療服務,並推動餐飲業制定無敏餐單,學校亦應制訂過敏性休克處理指引,以訓練教師正確操作「救命針」。


預防食物敏感的方法:


  1. 懷孕或餵哺母乳期間戒口無助預防幼兒食物過敏
  2. 餵哺母乳最少4個月
  3. 研究顯示大概在6個月大幼童,可以逐漸開始進食不同種類的固體食物,長遠有助減少患上食物過敏機會
  4. 在一些高危患上食物過敏的幼童,應及早尋求醫生協助,找出食物致敏源
  5. 患濕疹的幼童應及早治療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