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8, 2014

計算遺傳過敏症的機會率

遺傳基因是過敏症的重要成因,如果父母患有過敏症的病歷,包括鼻敏感哮喘、皮膚濕疹和食物過敏等,他們的兒女患上過敏症的機會比一般人士高。


患有過敏症的父母
兒女患過敏症的機會率
父或母的其中一方
30%
父母雙方
50% - 60%
父母雙方患上同一過敏症
70%會患上同一過敏症
從以上列表可知,遺傳基因影響對下一代患上過敏症的機會。


預防勝於治療?
 
過敏症的遺傳因素複雜非常,並非單一基因所能引起的。到目前為止,醫學界尚未有可靠的基因測試方法來預測下一代會否患有過敏症。然而,有研究指標可以幫助我們統計一下過敏症的患病機會,尤以臍帶血研究為例。
 
臍帶血研究
 
早前,有科學家研究嬰兒出生時臍帶血內的免疫細胞,發現了高危的過敏症嬰兒,他們體內的某種免疫細胞功能與一般嬰兒不同,而且他們的IgE抗體亦比正常指數高。
最重要的是,當估計嬰兒患上過敏症的機會率時,亦有望能實行適當的措施可以減低未來過敏症發病率上升的風險,所以,預防過敏症便是目前科學研究的一大重點。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October 27, 2014

都市病--- 鼻敏感



鼻敏感是都市人常見的敏感症狀。有調查發現,香港人大約有25%是鼻敏感患者,當中有不少患者經常受到不適困擾,病情嚴重時,更會令人難以集中精神,影響工作效率。

要治療鼻敏感,必須先了解它的成因,其中可歸納為以下3種:過敏性鼻炎、血管舒縮性鼻炎及藥物所引起的鼻炎。過敏性鼻炎是指鼻敏感患者吸入致敏原令鼻腔出 現發炎反應;血管舒縮性鼻炎有可能是受到傷風感冒的嚴重感染所導致,又或是長時間有過敏性鼻炎而造成的併發症;而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局部性通鼻藥或某些 心臟藥、血壓藥,都會引致鼻炎。



避開致敏原減低病發
防預鼻敏感的最好方法是從根本著手,首要就是避免接觸致敏原,而當中有部分致敏原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寵物的毛屑及家居的塵。可是在現實環境中,縱使鼻敏感患者已盡量避開致敏原,但仍很難徹底杜絕接觸的機會而引致病發,因此有不少患者要依靠藥物控制病情。



藥物及脫敏治療
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可利用噴霧式類固醇,它屬於消炎效力強和抗敏感的藥物,可長期使用,但有可能出現副作用,例如患者會較容易流鼻血。除此以外,另一種較常用的鼻敏感藥是抗組織胺,可有效減少鼻敏感的徵狀,如痕癢、打噴嚏及流鼻水等。

治療藥物大多用作控制鼻敏感患者的病情,如果需要較長期性的根治方法,可考慮致敏原免疫治療,即脫敏治療。此治療方法是針對過敏性鼻炎患者的致敏原而作定 期的疫苗注射,令患者的免疫系統逐漸產生忍耐反應,從而根治鼻敏感。患者在脫敏治療首6個月仍需要持續用藥,但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療約一年後便不需要再用 藥了。



profile
鄔揚源,免疫及過敏病專科醫生,現職過敏病及哮喘診療中心主管,香港大學內科部榮譽助理教授、香港大學兒科部榮譽顧問醫生及廣州醫學院榮譽教授。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uesday, October 21, 2014

過敏測試, 皮膚點刺測試, skin allergy test



皮膚點刺過敏測試. 立刻性類型過敏病的反應是由一種稱為IgE的抗體造成。 免疫系統產生IgE
來對抗不同的過敏原,例如花粉、塵蟎、黴菌、動物的毛皮垢屑、昆蟲毒液、食物或藥物。當患者接觸到這些過敏原時,附有了IgE的過敏細胞(肥大細胞)與­過敏原黏合,引起細胞釋放化學介體,如組胺。這樣可令患者在數分鐘內出現疙瘩、痕癢、­發紅、水腫和呼吸道收縮等情況。IgE 抗體也可導致鼻和眼部過敏、哮喘、昆蟲過敏、蕁麻疹(風疹)和血管水腫、和某些類型的­食物和藥物過敏反應。皮膚點刺測試是把小量過敏原刺入有豐富肥大細胞的皮膚表層。如果­病人對過敏原敏感,測試範圍會在15 分鐘內出現腫脹和發紅的徵狀。以上錄像將會展示其過程。

 
皮膚點刺測試既快速安全又準確,市場上有多種不同的產品可作過敏原測試的用途。但是,­過敏測試時皮膚必須在良好情況,以及患者在測試前不能服用抗組胺藥物。有活躍皮膚炎或­蕁麻疹的患者則不應進行過敏測試,因為這些情況會增加皮膚敏感程度,導致測試結果不準­確。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October 20, 2014

濕疹的藥物治療


消炎治理



類固醇可有效消炎,不過有研究發現,類固醇會令患者的皮膚保護功能惡化,當濕疹病發時,類固醇可消退炎症,但長期使用會導致患者的皮膚保護功能受損。類固醇的其他副作用:皮膚萎縮, 皮膚變薄, 出現血管斑, 反彈性皮膚炎。 
因類固醇藥膏不適宜長期使用,目前市面上有售由抗排斥免疫藥物製造的非類固醇藥膏,亦可達消炎作用,但避免了類固醇的副作用,是較為安全的治療過敏性皮炎藥物。儘管如此,非類固醇藥膏的療效始終不及類固醇,所以只能作預防的角色,當患者的皮炎情況已受到類固醇藥物控制時,便可用非類固醇藥膏作預防性使用。  


口服消炎藥物 

嚴重過敏性皮炎的患者,單獨使用外塗藥物難以控制病情。一般來說,他們的免疫系統已是極度過敏,而血液內的IgE抗體相當高,如局部外塗藥物無效時,須使用口服藥物治療。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uesday, October 14, 2014

5%港童食物敏感 外出用膳小心

每20名港童就有1人食物敏感,並有增加趨勢,食肆卻毋須在餐牌標示致敏成分,孩子出外用膳隨時無命。



有醫生指逾半數病人都在食肆用餐後發病;有加拿大回流的港童吃了一小口叉燒包,即出現氣喘及嘔吐,才知叉燒包混有奶粉,自此外出用餐都要為女兒自備食物,卻受盡白眼,其母慨歎本港對過敏患童支援不足。

李太育有一名15歲女兒,10多年前由加拿大返港居住,惟女兒對多種食物敏感,故不論於外出進食及求學,均帶來諸多不便。李太稱,女兒對牛奶、雞蛋、魚、冬菇、矮瓜等多種食物敏感,需隨時攜帶「救命針」以防萬一。






叉燒包混奶粉 即打「救命針」

她表示,女兒移居香港數月後一次飲茶,吃了一口叉燒包,即時出現氣喘及嘔吐等過敏反應,才知道「叉燒包原來會加入奶粉製造」。

李太即時帶同女兒到附近醫務所求診,並要求醫護人員為幼女注射自攜的「救命針」,但醫生卻誤打於自己手上,幸而女兒於20分鐘後情況好轉,無性命危險。

李太自此外出進餐都先自備女兒食物,擔心餐廳食物會令女兒過敏,卻受盡白眼:「問餐廳(侍應)可否不加入致敏食物,對方會嫌麻煩,叫我們到別處吃,但加拿大的餐廳卻會理解。」



餐廳嫌患者麻煩 受盡白眼

她慨歎,不但本港餐廳嫌患者麻煩,大部分學校亦無就食物過敏兒童提供足夠支援,令患童家長需左撲右撲才覓得合適學校,而女兒現時就讀的學校因曾有學童食物過敏休克送院,安排護士駐校,處理一旦發生的食物過敏情況。

本港每100名14歲以下兒童當中,就有約5人對至少1種食物有過敏反應。身兼香港過敏協會主席的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副顧問醫生何學工表示,食物過敏最快可於5至8分鐘內奪命,幼童進食後出現風疹、面腫、嚴重咳嗽、喘氣等3、4個過敏症狀,應即時求醫。



個案趨增 最快5至8分鐘奪命

何醫生及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醫生鄔揚源均指,近年本港食物過敏情況均有增加趨勢。

鄔揚源相信食物過敏案增加是因為公眾對此認知加深所致,而臨床所見整體有逾半個案均是於餐廳進食後出現過敏反應而求醫。他說:「香港食物種類較廣泛,接觸得到的食物、調味料亦較多,(臨床)需要更多時間去找出患者食物過敏的致敏原。」

消委會發言人稱,現時食肆出售的即食食物不受食物標籤監管,不需提供即食食物的成分;又認為連鎖快餐店所用的原材料及製作方法較穩定及容易控制,若要於食肆推行致敏物標籤,可先由連鎖快餐店做起,在餐牌標明致敏成分。

食安中心稱,會密切留意國際上對要求食肆標明食物中是否含有致敏成分的情況,並適時檢討食物標籤的要求。

























參考資料: www.hket.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Monday, October 13, 2014

母乳餵哺後出現出現濕疹

 
 
阿爾弗雷德在出世的首三個月用母乳餵哺,約在兩個月大時開始出現濕疹症狀。轉用奶粉後,濕疹情況惡化,到了六個月大時,他的濕疹蔓延至面部,身體,手腳部位。痕癢的濕疹更影響他的情緒,幸好尚未開始進食固體食物,比較容易處理病情。
阿爾弗雷德可轉用低敏奶粉,排除對牛奶過敏的問題,然後再教導他的父母如何護理他的皮膚,通常會在兩星期內便可痊癒。

不過,當阿爾弗雷德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因他已經對牛奶過敏,最好先試每種新食物兩至三日,觀察他的皮膚情況有否轉變。如情況惡化,便須立刻停食此種食物,然後做測試確定。

待一至二年後再次進行測試,觀察他對牛奶過敏是否已經消失,如是便可再嘗試飲奶。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有花生,雞蛋,其他果仁和貝殼類等。



參考資料: <<了解過敏症>>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Wednesday, October 8, 2014

兒童過敏


 






食物過敏 

食 物也是重要的過敏原之一,也是一種免疫系統的反應。最常引起的是蕁麻疹、嬰兒濕疹及嬰兒胃腸障礙。最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為牛奶、黃豆、雞蛋、花生、小麥、 海鮮、果仁。食物過敏不一定是發生在胃腸之內,整個身體都可能有過敏反應,如果是初次接觸,可能是口部出現紅腫痕癢等。吃了過敏食物可以導致嘔吐或肚屙, 若是被吸腸胃吸收了,就有可能出現其他的過敏反應,如水腫、風疹、血壓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免疫療法 
 
要 根治過敏症可以嘗試使用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又稱減敏治療(Hyposensitization),是漸進性的增加身體接受致敏原的 劑量,希望可以調整身體對過敏原的免反疫反應。減敏治療的效果以過敏性鼻炎的效果最佳,其次是過敏性氣喘。可通過舌底或注射以吸收致敏原,刺激免疫系統, 強迫免疫系統接受,減低過敏。



吸煙──若是家中有人吸煙的話,小朋友長大之後患過敏症及哮喘的機會大大增加。
寵物──最好不要飼養貓狗等寵物,免使小朋友有致敏的機會。
塵埃──塵埃是很普遍的致敏原,家中最好避免用地氈或厚窗簾,免使塵埃積聚。



參考資料: www.allergy.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Tuesday, October 7, 2014

“無菌”空間 寶寶愈易過敏?

 
 
10年前SARS襲 港,奪去近300人性命,全城立即提高衛生意識。回望今天,不少市民依舊架起「病毒雷達」,在公眾場合遇上有人打噴嚏或咳嗽,會本能地掩着口鼻彈開數丈 遠。很多爸媽更替寶寶築起「全天候保護罩」,消毒搓手液、口罩、濕紙巾像隨身法寶,避免孩子受病毒入侵。



可是,再多的保護,也不能保證孩子百毒不侵,究竟是爸毒變得愈來愈窮兇極惡?
醫學界中有一「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我們身體內的免疫系統本來要負責防禦病毒或細菌的入侵,可是現世代的孩子成長環境愈來愈清潔,他們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外來的細菌或 病毒,免疫系統發揮不了保衛的作用,反而誤將馮京當馬涼,向外來的沒害物質進攻,引發過敏。




錯攻無害物質
根據香港過敏協會的資料顯示,香港的過敏症流行病率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鼻敏感、濕疹、食物過敏和哮喘的病患率都在上升。難道爸媽為孩子阻擋病毒徒勞無功,甚至增加孩子患上過敏症的風險?

 
香港醫學會會長、兒科專科醫生謝鴻興表示,根據統計及觀察所見,愈來愈多小朋友出現敏感症,尤其是在已發展國家,病例遠多於發展中國家,在同一地區,居於城市與鄉村的孩子比較,前者病例亦較多。


香港過敏協會顧問、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鄔揚源醫生指出,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無害外來物質所產生的不正常反應、炎症,就好像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攻擊身體內的組織及器官。

他 解釋免疫系統的功能是對抗外來病毒、細菌,過去衛生環境較差,人體內易長有寄生蟲及細菌,而免疫系統就是要抑制寄生蟲和細菌,不過當衛生環境日漸改善,人 體接觸到外來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亦減少,免疫系統就會對一些本來無害的致敏原,如蛋白、花生、塵蟎、花粉、小麥、黃豆、昆蟲、水產海鮮等出現過敏。他舉 例說從前日本很多人患有肺結核傳染病,後來民眾逐漸關注個人及環境衛生,至70、80年代,日本人染病的比率才大幅減少,但與此同時,患有過敏症的人士較 昔日多。





進食吞口水 細菌即落肚
可見極度衛生的環境未必對孩子的健康最有利,有可能誘發各種過敏症。再者,家長亦沒可 能為孩子打造無菌環境。謝鴻興指出,「剛初生的嬰兒一出生時,腸道處於無菌狀態,但只要他一進食,甚至吞一啖口水,已經吃了一些細菌下肚。不過,這些菌不 一定有害,也可以是益菌」。他又指人體身上存在很多細菌,病毒、細菌可說是無處不在。



多菌環境非壞事
鄔揚源表示,香港人煙稠密,又處於傳染病高危的亞熱帶地區,人們難避免接觸病毒。孩子處於多細菌、病毒的環境中其實並非壞事,因為根據資料顯示,香港出現過敏症的比率,在全球排名屬中間位置,遠低於英、澳等已發展國家。





資料來源: 明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自己的過敏病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